韦太后38岁风华正茂时被掳至金国汇盈策略,15年后归来却对故土冷漠,临终还要给金国送财宝。
深陷囹圄——洗衣院中的屈辱岁月靖康二年三月,开封城破。
金兵押着3400多名宋朝女眷北上,一个月后到达燕山时,只剩下1900多人。 1500名女子死在路上,死因除了疾病和劳累,更多的是不堪屈辱。
韦氏此时38岁,正是女人最有韵味的年纪。她曾是宋徽宗的贵妃,生下了后来的宋高宗赵构,金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女子。
展开剩余91%到达上京的当天,韦氏就被金太宗召进行帐,三天后,更大的屈辱来了。
金太祖庙前,献俘仪式开始,韦氏和其他北宋妃嫔一起被强令脱掉上衣,赤裸身体入庙行"牵羊礼"。 宋钦宗的皇后朱氏看到这一幕,当场羞愤自尽,韦氏咬牙忍了下来。
朱皇后至少还被允许上身披羊裘,韦氏连这点遮挡都没有,金人就是要彻底摧毁这些北宋贵妇的尊严。
活下来的代价是什么?
上京洗衣院,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文雅,实际上是金国的官方妓院。300多名宋朝女眷被关押在这里,白天洗衣做苦工,晚上还要承受更大的屈辱。
洗衣院里的规矩要么死,要么服从。那些试图反抗的女子,很快就消失了,韦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韦氏的处境比其他人稍好一些,金人给她准备了专门的牛车,行动相对自由,她甚至能偷偷派人给南方的儿子赵构送信,请求营救。
可赵构在干什么?除了跑就是躲,救人是真心做不到。
韦氏等了一年又一年,洗衣院里的姐妹们一个个消失,有的病死,有的自尽,有的被金国贵族看中带走。韦氏靠着特殊身份和顽强意志,在这人间地狱里存活下来。
她必须学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屈辱中保持理智,这种能力,决定了她能否活到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她心里清楚,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接受现实。
完颜宗贤府中的复杂境遇绍兴年间的某一天,被关押在上京寺庙里的宋钦宗,透过墙缝看到了令他震惊的一幕。
韦氏和一个金国贵族一起走过,身边还有个奴婢抱着三四岁的小孩汇盈策略,大人小孩都穿着胡服,孩子喊韦氏"阿母"。
宋钦宗瞬间明白了,韦氏已经成为金国贵族完颜宗贤的妻妾。
完颜宗贤,金国的盖天大王,地位显赫,在金国贵族中,他算是相对开明的一个,对汉人文化也有一定了解。 韦氏能被他看中,某种程度上是她的幸运。
韦氏为了生存,别无选择,在那个时代,一个失去依靠的女人,要么死,要么找到新的庇护。
史料记载更加详细:韦氏曾以"韦夫人"的名义,抱着五岁的儿子,陪完颜宗贤到大定府安养寺进香,这个五岁的孩子,正是她为完颜宗贤所生。
不止一个孩子,民间传言,韦氏在金国期间为完颜宗贤生了两个儿子。
完颜宗贤对韦氏不错,他给了她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让她重新过上了贵妇的生活。韦氏也在努力适应新的身份金国贵族的妻妾。
这解释了很多疑团,为什么金国在"韦太后南归"问题上犹豫不决?因为她已经是完颜宗贤的妻妾,还有孩子,要让她回南宋,就要拆散这个家庭。
金熙宗对宋使何铸说:"先朝业已如此处置,岂可辄改?" 这句话背后的无奈,现在看来就很好理解了。
完颜宗贤的态度也很矛盾,他舍不得韦氏,又不能公然违抗朝廷的决定。
韦氏在完颜宗贤府中的生活,比洗衣院要好得多,她重新拥有了女人的尊严,有了新的家庭。可她心里装着的,始终是南方那个儿子。
1141年,局势发生变化,岳飞在战场上把金兀术打得节节败退,宋金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逆转,金国终于同意放韦氏回南宋。
得知这个消息,韦氏表现得异常焦急,像是要逃命一样。 护送队伍在燕山遇到酷暑,随从不肯前行,韦氏花了3000两黄金犒赏他们,催促快走。
她为什么这么急? 因为她知道,再不走,南宋可能就不要她了,而留在金国,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局面。
可她的心情真的那么简单吗? 离开完颜宗贤,离开两个幼子,这种痛苦有谁能理解?
归国迷云——年龄造假与柔福公主案绍兴十二年八月,韦氏终于踏上了南宋的土地。
宋高宗带着2483人的盛大仪卫,亲自到临平镇迎接母亲汇盈策略,这是南宋少有的"外交胜利",必须大肆宣扬。
可是如何解释太后在金国15年的经历?
宋高宗的做法很直接,改年龄。
官方记录显示,韦太后被俘时已经48岁。 一个年近半百的老妇人,金国人怎么可能看得上?更不可能生孩子。
实际情况呢?《开封府状》明确记载,韦太后被俘时只有38岁,整整差了10岁。
这10岁的差距,掩盖了太多秘密,38岁的女人风韵犹存,48岁的女人人老珠黄,这个差别,足以改变所有人对她在金国经历的判断。
宋高宗的用心可谓良苦,他不仅要保护母亲的名声,更要维护皇室的尊严。
绍兴八年,一个自称柔福公主的女子逃回南宋,老宫女和老太监检验后确认,她就是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公主,宋高宗册封她为长公主,待遇优厚。
柔福公主回来时脚很大,不像公主应有的三寸金莲。 她解释说:"金人驱逐如牛羊,赤脚奔走万里,脚岂能仍如旧时?"这个解释很有说服力。
12年过去了,韦太后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指认这个柔福公主是假的。
"真正的柔福公主早在去年就死在五国城了!"韦太后斩钉截铁地说。
宋高宗立即下令处斩柔福公主,没有调查,没有辩护,一道圣旨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
为什么要杀她? 因为柔福公主知道得太多了。
史料显示,柔福公主在金国也嫁给了完颜宗贤。 她和韦太后共侍一夫,对韦太后的经历了如指掌,韦太后现在是南宋最尊贵的女人,绝不能让任何人泄露她在金国的真实情况。
哪怕柔福公主不说,她的存在就是威胁。
柔福公主临刑前哭诉:"臣妾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归来,不知太后为何这般诬陷臣妾。" 可惜,没人相信她的话。
可怜的柔福公主,从地狱逃回故乡,享受了12年的荣华富贵,最终还是死在了"知情太多"这四个字上。
历史的残酷就在这里,有时候,知道真相的人必须死。
余情难断——遗诏中的金国情结韦太后南归后的表现,让很多人看不懂。
按理说,在金国受了15年苦,应该对金人恨之入骨,可韦太后的行为完全相反。
每次金国使者来临安,韦太后都要偷偷给人家塞钱,美其名曰"密赐",这个"密"字很有意思,不能让别人知道。
韦太后还常常询问金国的消息,特别关心某些人的近况。 这些人是谁?她为什么这么关心?答案不言而喻。
更奇怪的是她对抗金名将的态度。韦太后见到韩世忠时,当场"赞叹良久",得知岳飞已经被杀害,她竟然"当场痛不欲生,甚至要出家替宋高宗赎罪"。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能活着回来,靠的就是这些将军在战场上的赫赫军功。 岳飞、韩世忠这些人在战场上越勇猛,金国就越愿意议和,她回来的希望就越大。
韦太后对宋高宗说:"岳飞是我们的恩人,你怎么能杀了他?" 这句话让宋高宗羞愧难当,伏地请罪。
绍兴二十九年,韦太后病重,临终前,她留下了一份让所有人意外的遗诏。
要求宋高宗向金国送去大量财物象牙、金锦、玉箫、缕金琵琶等各种宝物,还有两万两银器和两千两金器。
这是韦太后的"遗愿"。
宋高宗看到这份遗诏,内心五味杂陈,他知道母亲心里想的是什么,可作为皇帝,他必须照办。
宋高宗不顾南宋财政困难,照办了,这批财物的价值,足够南宋军队用一年。
韦太后为什么要这么做? 史学家何忠礼的分析一针见血:"她对金人确实怀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什么? 是对完颜宗贤的思念?还是对在金国的两个儿子的牵挂?
她对金国的感情,比对南宋更深,这个曾经的北宋贵妃、南宋太后,心里装着的竟然是金国的家。
韦太后临终前还对宋高宗说了一句话:"我在金国的两个孩子,你要善待他们。" 宋高宗沉默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
一个女人为了生存,被迫改变了身份、国籍,甚至感情归属,当她重新站在故土上时,她已经不完全属于这里了。
韦太后的晚年很孤独,她住在慈宁宫里,除了例行的朝见,很少与人交往,她时常望着北方发呆,那里有她的另一段人生。
韦太后死后,她在金国的两个儿子怎么样了? 史料再无记载,这个秘密,随着她的去世永远埋在了历史深处。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汇盈策略,有些真相,埋在历史里比暴露在阳光下更好。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落入金人之手的韦太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维基百科《显仁皇后》词条 百度百科《显仁皇后》官方词条发布于:山东省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