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三十二年六月黑牛策略,56岁的赵构突然宣布退位,表面说法是"倦勤",实际上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政治博弈。
这位南宋开国皇帝选择在此时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背后隐藏着一个帝王最不愿承认的秘密,他已经无路可退。
一夜惊魂,帝王之身的致命缺陷建炎三年二月的那个夜晚,改变了一个帝国的命运。
金军宗翰突袭扬州,前锋距离城池只有几十里,深夜时分,宫中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赵构正与一名宫女寻欢作乐,突然听到宫外"金兵渡江了"的呼喊声。
展开剩余92%这一声呼喊,如同晴天霹雳。
赵构来不及穿戴整齐,慌张地带着少量随从骑马逃出城池,一路狂奔至瓜洲,匆忙坐船渡江逃走。那一夜的惊吓,彻底摧毁了这位皇帝作为男人的基本功能。
史书记载得很隐晦:"比江都宫中方有所御幸,而张浚告变者遽至,瞿然惊惕,遂病痿腐,故明受殂后,后宫皆绝孕。"
翻译过来就是赵构失去了生育能力。
御医王继先想尽办法治疗,甚至劝赵构服用仙灵脾这种壮阳药物。
史料记载:"尝劝上服仙灵脾,亦名淫羊藿。虽强阳,然久服子不成。"药物能让他恢复部分男性功能,却无法让他再有后代。
赵构唯一的亲生儿子赵旉,母亲是康王府的旧人潘贤妃。这个孩子承载着赵构全部的希望,被封为元懿太子。
"元"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善之长也","懿"意指美德,光从名字就能看出赵构对这个儿子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命运再次给了赵构致命一击。
元懿太子只活了三岁就早夭了,从此以后,赵构再也没有任何子女。一个失去生育能力的皇帝,面临的不仅仅是个人痛苦,更是整个王朝的继承危机。
绍兴二年五月,赵构派赵令懬在宗室中寻找继承人,最终从太祖后裔中选出两个七岁以下的男童,一个叫赵伯浩,一个叫赵伯琮。
选择的过程颇有戏剧性。
赵构让两个孩子并排站立,仔细观察,正在这时,一只猫从两人脚下经过,赵伯浩踢了猫一脚,赵伯琮纹丝不动。
赵构皱眉说道:"此猫偶然经过这里,为何无故踢它?这个小孩如此轻狂,将来怎能担当社稷重任!"
就这样,赵伯琮被选中,后来改名赵昚,这个看似偶然的选择,实际上决定了南宋皇位重新回到宋太祖一脉的历史走向。
金兵再临,皇帝的恐惧与民心的觉醒绍兴三十一年九月,完颜亮统兵六十万,号称百万,兵分四路南下。
这一次,金军的目标直指临安,完颜亮亲自统率东路二十万大军黑牛策略,气势汹汹。十月二十三日,扬州失陷,消息传到临安,赵构的第一反应是逃跑。
他急召左相陈康伯和御营宿卫使杨存中商议对策,竟然提出"欲散百官,浮海避敌"。这个建议遭到陈康伯、杨存中的坚决反对,赵构才勉强下令亲征。
恐惧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位皇帝的骨髓。
在隆兴北伐失败的关键时刻,赵构甚至"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五百个民夫每天在宫殿里待命,随时准备帮皇帝搬家逃命。这种做法传开后,朝野震惊。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采石矶。
十一月初八日,虞允文指挥宋军在采石矶成功阻击渡江金军,这一战彻底改变了宋金军事态势。更重要的是,完颜亮在二十八日死于兵变,金军开始撤退。
赵构听到消息后大喜,甚至亲自为完颜亮画像题赞:"金虏曰亮,独夫自大。弑君杀母,叛盟犯塞。残虐两国,屡迁必败。皇天降罚,为戎狄戒。"
胜利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民间情绪发生了微妙变化。
采石之战的胜利唤起了民众对前期主战派将领的怀念,特别是对岳飞的平反呼声越来越高。岳飞当年是在赵构授意下,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
史料记载,赵构经常在梦中见到岳飞,那首"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满江红》,成了这位皇帝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梦魇。
朝野上下开始反对投降路线,转而拥护抗战派首领张浚。在军民一片抗敌声中,赵构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
民心思变,这对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都是最危险的信号。
明哲保身,权力游戏的最高境界1162年,机会来了。
金主完颜亮在前一年12月被杀,金国陷入内乱,南宋迎来了建国以来对金态势最好的时期。
权臣秦桧已经病死,新的宰相班子都是赵构的心腹。在军事上,南宋军队在金军退兵后全线出击,相继收复多座城池。
这是赵构政治生涯中最光明的时刻,也是他选择退场的最佳时机。
一个聪明的政治家懂得什么时候该离场,赵构知自己前半生的种种错误,从智商上说他并不愚笨,只是格局太小,过于在意个人得失。
绍兴三十二年二月,随着战事结束,赵构和赵昚返回临安。这时赵构有意禅让,在宰相陈康伯的建议下,五月正式册封赵昚为皇太子。
六月十一日,内禅仪式在紫宸殿举行。
赵昚极力推辞,甚至退到大殿侧门旁边,打算出殿回东宫,经过赵构再三劝说,赵昚才流泪答应。即使坐上龙椅,赵昚也只是略略侧坐,表现出极大的不安。
仪式结束后下起了大雨,已经退位的赵构起身回宫,新皇帝赵昚却坚持冒雨护送太上皇。瓢泼大雨中,36岁的新皇帝浑身湿透,这一幕让赵构非常感动。
这种安排绝非偶然,而是赵构精心设计的权力过渡方案。
让位给太祖后裔赵昚,最大的好处是便于在后台继续控制朝政,而不用正面承担风险。
赵昚对赵构极尽孝养,规定"德寿宫月进钱十万贯",后来赵构主动减到四万贯。作为对比,当时太师这种一品大官每月俸禄也就四百贯。
每月朔、望两次,加上初八、二十三日两次,"一月四朝"成了定制,赵昚每次都要率百官到德寿宫问安,表现得像个孝顺儿子。
关键的是,赵昚对恢复中原充满热情,每次面见太上皇时"必力陈恢复大计"。赵构却总是畏敌如虎,每次都会打断说:"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确,等我死了你再打仗。
赵构通过这种方式,既避免了直接承担政治责任,又保持了对朝政的实际影响力。他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备受争议的在位皇帝,转变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太上皇。
还政太祖,一场关于正统性的政治豪赌自从宋太宗赵光义通过"斧声烛影"获得皇位后,整个北宋王朝都是太宗一脉在统治。哪怕皇帝没有儿子,收养的也必须是太宗后代,比如宋英宗就是这样。
1127年靖康之变彻底改变了这一切。金兵攻入开封,几乎将宋太宗的子孙一网打尽,赵构这样的"漏网之鱼"已经所剩无几,太宗一脉面临断绝的危险。
南宋朝野普遍认为,正是因为太祖的帝位被太宗抢夺,太祖子孙"仅同民庶",所以"艺祖在上,莫肯顾歆"。
这种观点认为,北宋之所以被金国灭亡,南宋政权之所以朝不保夕,根源就在于皇位传承的不正统。
只有选择太祖后裔为继承人,南宋才能获得真正的稳固。
赵构或许真的感受到了某种"天意",决定抚养赵匡胤的子孙作为候选接班人。这个决定看似是对太祖的亏欠补偿,实际上是一次关于政权正统性的豪赌。
赵昚即位标志着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自宋朝帝位落入宋太宗手中后,时隔186年,终于重新回到开国皇帝宋太祖的后裔手中。这不仅仅是皇位的更替,更是政治正统性的重新确立。
从976年到1162年,宋太宗一脉统治了186年,现在轮到太祖一脉重新登场。
赵构的这个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赵昚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所有皇帝都是宋太祖的后代。这种传承一直持续到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帝昺投海殉国为止。
最讽刺的是,赵构做太上皇的时间比做皇帝还要舒服。他在德寿宫颐养天年25年,直到81岁才去世,成为中国历史上做太上皇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德寿宫里,赵构过着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宫内建有十余座宫殿,还有亭台楼阁和园林景观。他甚至模仿西湖景观,凿大池数亩,引西湖水注入,种植千叶白莲。
这位曾经在金兵面前瑟瑟发抖的皇帝,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乐窝,56岁退位不是因为高尚,而是因为聪明。
赵构用一种看似高风亮节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政治脱身,他避开了所有政治风险,保全了个人名声,还为南宋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主动退位黑牛策略。
参考资料: 《宋史》及百度百科"赵构"词条 - 关于赵构生平、退位过程及失去生育能力的史实记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230及腾讯新闻相关历史报道 - 关于宋高宗丧失生育能力的史料记载 百度百科"赵昚"词条及澎湃新闻历史专栏 - 关于宋孝宗继位过程和南宋皇位回归太祖一脉的详细记录发布于:山东省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