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说明朝亡的不冤。王朝末期的组织力下降,盘根错节、充斥着只坏事不做事的官僚阶层深富策略,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江南富人,只会耍嘴皮子的知识分子。这么一堆人都不是省油的灯。但是作为大明最高统治者,皇帝朱由检的责任是少不了的。
末代皇帝,朱由检
他的能力支撑不了他要中兴国家的宏愿,他个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遇到阻力心里就打鼓、又不担责任的性格让明朝的国家机器加速驶向深渊。
在明末关内、关外两个战场上,一直遥控指挥的朱由检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沉不住气。被他逼着开战,最后枉死的高级将领和普通士兵有一大堆,这里就来盘点一下。
北京城下马蹄疾崇祯2年(1629年)底,皇帝位置才坐2年的崇祯皇帝收到惊天消息。皇太极带领大军叩关而入,已经占领了重镇遵化,前往阻援的赵率教战死在遵化城下。一时京师戒严。
展开剩余96%1629年,皇太极从大安口,扣关直入京师
关宁军与后金在北京城下激战,皇太极被阻。后金还没撤就把关宁军老大袁崇焕抓了,导致关宁军干脆撤了,后面手书才追回。
皇太极这时又杀了个回马枪,京师局势再次紧张。
皇太极第一次包围北京,被击退,但得知关宁军撤走立刻杀回来了
此刻驻防北京的将领满桂深感忧虑。他在辽东和后金多次交手,知道后金野战强明军太多。现在关宁军主力又跑了,就他带的这些人加上京师附近部队根本不是皇太极的对手。满桂认为“众寡势殊,未可轻战”,把北京守住,依托北京消耗后金就行了,出来打野战绝对是送人头的。
但崇祯坚决要求满桂主动出击,要在首都大破满清——“上趣桂出师”。还赐了满桂尚方宝剑,让他便宜行事。
崇祯皇帝随便给人尚方宝剑也是一个要命的举动。这个后面还会坑死很多人。
永定门外,明军死战崩溃,满桂等高级将领战死
皇帝下决心了还表示对你无限信任,满桂没有办法,以死报国吧。
把军队带到永定门外,摆开阵型和满清决战。结局毫无悬念,4万明军惨败,满桂战死。
己巳之变皇太极在京师附近肆虐了几个月,第二年才走。十几万明军报销,多名从辽东锻炼出来的高级将领战死。从此华北成了明清的第二战场,京师在后面时间里多次戒严不得安息。满桂好歹是战死沙场,尽管有些冤枉,但也算是一个军人该有的归宿。
己巳之变,各地边军都赶往北京勤王,但不少是饿着肚子来的
另外一支从山西跑来勤王的部队就惨的多了,山西巡抚耿如杞、山西总兵张鸿功统帅五千山西精兵,到了京畿。但他们千里勤王,却没有得到军饷和粮草,还被调来调去。饿得不行的军队只能抢了当地百姓的粮食,皇帝大怒,逮捕了耿如杞、张鸿功。这支部队没见到皇太极就散了。
甘肃来的兵更惨,直接路上哗变了。甘肃兵在北风刺骨的冬季,带着武器装备每天走50公里,缺衣少食,又风餐露宿,最可恨的是还不给钱。就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士兵居然能坚持从张掖走到定西(600公里)才哗变。
谁都知道打仗不差饿兵,何况还是这个时候,北京被围着,全靠这些勤王的兵,你这个时候耍什么领导威风。
祖坟被挖了,皇帝疯了崇祯2年的己巳之变好歹只有满清这个外敌,到了崇祯中期,全国各地都爆发了起义。当时全国各地都在闹灾。
明中都凤阳遗址
‘崇祯七年三月,山西自去年八月不雨至于是月,赤地数千里,民大饥,人相食。陕西亦旱。 崇祯十年七月,山东、河南蝗,民大饥。虎狼千百为群,行于道路。”为了应对皇太极还在加税,最后全落在百姓头上。愤怒的农民军在北起陕西南到安徽的大地上搞起来串联。
凤阳祖坟被刨了,皇帝气疯了
崇祯8年(1635年)凤阳他老朱家的祖坟被人刨了。听到消息的皇帝眼前一黑,然后崇祯皇帝马上下达了半年平灭农民军的指令。
这个和他当年轻信了袁崇焕的“五年平辽”的愿景一样,现在全国什么局势,怎么可能半年就把起义平息了。
顺天府尹刘宗周也上书说: “臣伏见陛下励精求治,宵旰靡宁,然程效太急,不免见小利而速近功”,委婉的道出了皇帝急功近利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性格。
不久之后,收到皇帝半年的项目截止的洪承畴也是两眼一黑。虽然官军打农民军优势明显。但是农民军已经到处是。他手头能打的也就3万多人,还有不少从辽东、山西调来的边军,随时要回去。
好在南下的辽军一系主动请缨回陕西剿匪,洪承畴应允。指挥这批辽军是曹文诏。
农民军经过几年的绞杀,坚持到崇祯8年的人已经有很强战斗意志和作战素养了。面对这支仓促入陕的明军,陕西的李自成准备给他们好好上一课。
“迫六月灭贼之期,急进战。”官军进击了。 万年及副将刘成功、柳国镇,游击王锡命合兵三千,以六月十四日至宁州之襄乐,遇贼大战,斩首数百。伏兵骤起,围之数重。”官军中了埋伏
艾万年、柳国镇战死,老大曹文诏在真宁湫头镇中伏陷入重围,兵败自杀。
悲催的执行机构也没办法,皇帝已经发火了在急催各省出兵。着急完成皇帝任务的仓促出击官军,不仅没完成任务还损失惨重。
果然这“半年之期”也搞不下去了,吃了大亏的崇祯皇帝听从卢象升的意见,让卢象升和洪承畴搞起了防卫农民军区域联防。一度把主要农民军的起义之火按下去了。
但是按下葫芦又起瓢,满清又入关了。这次崇祯坑死了得力干将卢象升。
尚方宝剑真的要命1639年满清再次大规模入关劫掠。这次南下的清军规模极大,破坏力极强,甚至打下了济南。
清军第四次南下,最远打下济南并屠城
本来要给老爹守孝的卢象升紧急赶回北京。面对入侵之敌,这几年被打怕的群臣其实想的都是花钱消灾那一套。连皇帝也是这个意思,但崇祯皇帝不好意思说。
热血青年卢象升坚决要和清军打,这时兵部尚书杨嗣昌、太监高起潜等人他们还和卢象升多次暗示:“鞑子老猛了,和你之前打的农民军完全不一样”。
戴孝出征的卢象升
崇祯皇帝这个时候操作也是让人迷惑,他明显是想和清军议和的,但面子又过不去。还一个劲的勉励卢象升,还授予了他尚方宝剑(给尚方宝剑这个让人太迷惑了)。卢象升感动得痛哭流涕要给大明流血到底。
卢象升刚走,崇祯帝有些后悔想换人,这想一出是一出的
最后卢象升就带着部队出去了,打了几仗。崇祯有些后悔想用刘宇亮代替卢象升。临阵换将这么离谱的事,连主和杨嗣昌都看不下去最后给皇帝劝住了。
卢象升这次出征的过程就是灾难。他带着部队追击清军,杨嗣昌这些大佬,明里暗里使绊子。走了一段路,人就被调走了一大半,口粮也不够。
最后在严冬腊月在河北巨鹿的贾庄,缺衣少粮的卢象升部被清军包围。
五千多名明军战死,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最终落马身亡。
催催催,明清最后的决战公元1640年4月,皇太极出兵围攻锦州包围了祖大寿部。双方都知道这是关外的总决战了,洪承畴统帅各地13万精锐兵马进驻宁远,松锦大战爆发。
松锦大战,明清最后的决战,清军最后冒险挖沟断绝了明军后援
松锦大战前期,明军表现了少有的战略定力,多次在中小规模野战中没让满清占便宜。不少八旗旗主都不想打了,逼的皇太极亲自前往督战。
松锦大战中前期,明军在野战对决中表现并不差
皇太极想速战速决,洪承畴知道满清的弱点,便不准备决战,用小规模接触消耗清军士气,只要把皇太极榨干油水就是胜利。
但崇祯不理解,看看前线锦州的粮食也送进去了,洪承畴的部队隔几天就是一个捷报。觉得这么有优势还等啥。一个劲的催洪承畴出兵决战,最终洪承畴顶不住压力,1641年8月,全军出击,被清军挖沟断了粮道,军心大溃,在撤退时造成踩踏。明军兵败松山,满清夺取锦州。
明军败亡,主将洪承畴投降
这一仗13万出关的明军,除了先行开溜的吴三桂,阵亡的有53700多人,损失马匹7440,甲胄损失9346件。还有不少枪械火炮遗落。
没有突围成功的明军统帅洪承畴投降,祖大寿投降。清军顺势拔掉了关外的松山、杏山等要点
明朝在东北方向再也没有大规模成建制的野战部队。
传庭死,大明亡辽东防线退到山海关之时,关内的农民军也重新起势,各地官军皆不可挡。中原的朱家王爷们死的死逃的逃,明朝大厦将倾。还在死守的是陕西的明军。
潼关
1641年5月,崇祯任命傅宗龙为陕西三边总督,让他调集陕西兵马出潼关,救援开封。
傅宗龙说“属郡旱蝗,已不能应”,请崇祯宽限一些时日。崇祯不听,严令限期出兵,傅宗龙仓促出关,大败。
接下来陕西巡抚汪乔年继任为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又下令,“限期出关剿灭闯贼。”汪乔年没办法,出潼关,大败。
最后把孙传庭从牢里放出来当三边总督,一样的命令:“练所发兵,足饷一月即卷甲出关,毋逗挠取咎”。孙传庭,再败。
孙传庭训练火铳兵 《大明劫》剧照
这几次基本把陕西的能战之兵败光了,公元1643年8月,本来孙传庭请求固守潼关。先缓一缓,在陕西先屯田、练新兵,等准备好了再徐徐图之,崇祯不同意。
孙传庭最后也无所谓了,反正江山是他的,随他去吧。随后出关,战败身死。
北方最后一支机动野战力量被送光了。李自成在陕西河南开始组建新的政权架构,安抚生产。北京的崇祯帝离上吊还有一年不到的时间。他直到死还在怪其他人,说皆是大臣误我。
最后的结局是钱搜刮了、民逼反了、兵没练成、自己也死了,满清入关,神州陆沉。
吊死煤山
但历史总是充满了黑色幽默,虽然崇祯把国家搞的一团糟,但是他本人私德不错。后面自杀超过了一堆卖主投降的叛徒。
后面几年他变成南明各路政权和明朝遗老的政治偶像,最后以“悲情天子”的形象留存于世。
但明末的臣子知道,跟着这位爷办事那真是倒了八辈子霉。
回望历史,很多事情很多开创只能由开国的一代人来做。他们的远见和脚踏实地给后世的中国人留下了无比丰厚的遗产。明朝开国后的一代人给中国版图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西南从边疆改造成了内地。
最后的一个汉地省份贵州是中原王朝纳入直接统治的“最后一个汉地省份”,明代两京十三省的最后一个省。明代之前,贵州长期处于“边缘中的边缘”,而它旁边的云南因更早的行政建制(如南诏、大理政权)和贸易通道(如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原联系更深。
今天贵州的梯田
明代之前中原王朝很难看上贵州,因为我们是一个“爱好耕地”的民族。贵州92.5%面积为山地丘陵,乌江、沅江等水系分割地形,形成封闭的“孤岛”,农业开发难度极大。
当时中原对云南更感兴趣,入滇也主要走四川(五尺道)或广西(岭南道),绕开了贵州。例如南宋与大理国贸易主要经四川,贵州仅为支线。
贵州地形,在没有充分开发时几乎不可能得到中原农耕移民的青睐
云南比贵州更早“中原化”,贵州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南的通道,分属临近的省份管辖。一直没有成立单独的行政区。
相比而言云南虽有山地,但滇中高原、洱海盆地适宜农耕。先秦时期,楚国就派军在此屯田,秦汉已设郡县(如益州郡)。
近年出土的滇王相印深富策略
即使后来中央王朝没有直辖,云南的南诏、大理等地方政权高度汉化,中原联系更紧密。长期以来秦汉至元,贵州被分割隶属周边政区:唐宋时期分属剑南道(川)、荆湖路(湘)、岭南道(桂)。元代划归湖广行省,设土司宣慰司(如播州、思州)。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西南实控力度不大
到了元灭南宋时,忽必烈经川西入云南,再借道贵州夹击南宋,暴露贵州对西南防务的核心价值。明代开国一代人开始重新审视这片边疆之地。
明代开国团队(七雨麻麻)
扫除前朝余孽1368年明军主力北上扫北之时,西南还残存着北元势力,这里的北元势力向东能威胁明朝湖南和江淮。南宋就是在这个方向缺少警惕被蒙古人偷了家。为了彻底巩固西南边疆,朱元璋决定对西南动兵。
从洪武4年开始,明军已经在四川和湖南调集军力。9年后明太祖朱元璋调派傅友德、沐英等南下,会合蓝玉大军开始筹划云贵的战事。1381年傅友德率30万明军取道贵州进攻云南元梁王,战后朱元璋断言:“欲稳云南,必守贵州”。
明平定云南之战
连接云南、湖广地区的贵州在此时成了开国明军进取西南的重要通道。明代开国君臣吸取了南宋忽视西南的教训。
而且明朝开国君臣志向也远迈宋代,当年宋太祖大笔一挥,将大渡河以西列为不征之地。如今不能这么大度了,何况云南还有大量的蒙元残余势力。一定要毕其功于一役,完成西南地区的整合!
宋代在西南的安全缺口太大了
对朱元璋而言,云贵地区势在必得。这里不仅仅能巩固国防安全,经过多年的建设这里是缅甸、暹罗等国朝贡秩序与边贸的关键,更远一点能连通印度和马来半岛。
明初对西南的军事也和北伐一样,摧枯拉朽。
再取得军事大捷之后,明王朝第一代领导群体没有偷懒,继续搞羁縻那一套。而是要对西南进行内地一样的郡县制治理。
第一个理由就是军事控制云南,防止云南再次成为蒙元这样的对手大迂回的基地。
元代借道云南灭宋
贵州,作为向西向南进军的交通枢纽,有了崛起的契机。一直以来因为交通不便。中央王朝一般是通过四川去控制云南。典型的就是唐代,特别是玄宗朝时期和南诏的军事冲突。
南诏和唐朝的战争
这次军事远征之后,朱元璋看到了一条新路“控制云南,必先控扼贵州”军事上的意义已足以让明廷在贵州设官立制。不过,随着明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经略贵州并将贵州地区行省化,也有了希望的曙光。
四川、贵州对云南的两翼控制
把中原的农业文明带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自秦汉通西南夷之后,历来封建王朝都懒得对这里进行农业、经济和文化的改造。因为这些治理大动干戈,不是有能力的组织,不花费长时间根本搞不定。还好明初那一代人做到了有始有终,且政治考量非常深远。
傅友德出征前就说的很明白:
傅友德
“新附州城,悉署衡府,广戍兵,增屯田,以为万世不拔之计。”明军此来就是要把这里从西南的安全隐患变成中国的战略后方。
在此之后,贵州进入人口爆炸期。明代沿湘黔滇驿道设24个卫所(如普定卫、乌撒卫),远超川(17卫)、滇(20卫)。今天的西南大部分人说官话很大程度就是明初大移民的后果,这次军屯移民贵州达数十万(云南也接近同样的规模),移民带来江淮地区的农耕技术,使贵州首次具备经济自给能力。今天贵州人口超过4000多万,接近明初百倍之多。
种田,将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中国人
中国古代中华文化圈的扩张其实就是中原农业生产方式的扩张。在相似的生活场生活中,原来的南蛮、北狄西戎都成了中国人。所以在西南光热、水热条件合适的地区要推广汉地的农耕方式。好在明初时,生产力水平和组织力都到位了。
西南梯田
而明朝立国之初走的是粮食本位的供给制度。西南的卫所军人除了戍守军事要地,也要进行屯田,上交粮食。这是一套低成本耕战体系。云贵高原第一批中原水田的开荒者就是放下了刀剑的南征士兵。《大明会典》记载,洪武年间仅贵州屯田就有九千三百三十九顷二十九亩之多,《云南通志·兵食志》载云南军屯田面积约一百三十余万亩。
边军
西南地区山高水深且沟壑纵横,要扩大耕地就要向山坡要地。
梯田法、水车法、枧槽法、连筒法,各种适应贵州的农田水利办法被推广,梯田灌溉的称为“梯子田”,完全靠雨水灌溉称为“干田”或“望天田”。原来沟壑万千的云贵高原开始大面积出现阡陌万千的农耕盛景。经明初开垦后贵州水田亩数占田地数比例近 42%。
粮食产量开始大幅度提升,洪武初年为了照顾西南,税粮还无定额甚至免征。但是100年后的弘治年间贵州已成粮食生产大户。
从军屯到城市贵州因为历史上中原王朝不重视、各地土司生产力低下,没有多少人口。但是人少也有人少的优势。朱元璋统治时期,随着大量明军士兵留在当地。贵州的都司-卫所制度密度高于其他地区,这一体制可以较快实现对人口稀少新征服区的实际管理。
都司-卫所这一军屯体制本身就是一套垂直,集中度高管理体系。相当于于中原郡县制的军事版本。当时西南的军屯体制是都司-卫所-千户-百户。
卫所制度层级(浙江)
一般而言,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没有战事的时候,卫所军及其家属被一并划分为军户,军户也会从事其他如纺织等生产活动。这么一来,卫所内部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生态,既满足了军事、政治功能,也承担了部分的社会生产职能。
明军放下刀剑,转为农夫
给现代中国人讲明代西南的社会治理模式有些陌生,但是新中国也有类似的体系。就是今天新疆的建设兵团。今天新疆的兵团城市早期就是解放新疆的野战军的战斗部队复员而来的。师团营iz.jw0n.com这样的编制慢慢变成了今天的市、县。
新疆建设兵团分布
1382年,云南战役结束后。朱元璋遂下令在贵州西部一带的普定、普安、乌撒等地“戍兵屯田之入以给之”。后来,明廷为了巩固对贵州地区的治理、镇压当地土司叛乱,在原有的十几个卫所基础上,新设置了诸多卫所。这些卫所集中于云贵交通线,总数超过四川、云南等地。
贵州在江淮至云南的交通要道上
洪武十七年(1384),明军主力撤军。此时贵州以贵阳为中心重点以卫所管理、羁縻管理等多种方式治理贵州。朱元璋撤军后继续移民屯驻贵州,实行土司与州府卫所二元制管理。
汉唐西域能驻守大量野战部队,主要是天山南北有大量农业绿洲能支撑大军驻扎
对之前的王朝而言,放弃云南甚至是整个西南地区,很大程度是因为交通不便,派驻重兵集团必须从中原调配粮草,耗费太高,大军难以久留。没有军事力量留存,时间长了又是土司管理民众那套老办法,导致西南人民对中央政权殊少有归属感。
朱元璋这个布衣天子,他的政治能力被后人远远低估了
大量的卫所在经年累月后,虽然退去了军事功能。但逐渐形成军事、行政、商业复合中心(如贵阳贵州卫兼都指挥使司)。
今天贵州主要城市基本来源于明代设立的卫所
朱元璋之后的朱棣,移民戍边已经过了1代人。中央更进一步,设贵州布政使司,辖8府4州,直接由中央派流官管理。贵州成为全国第13个行省,终结了千年来“分属邻省”的状态,中央政权首次垂直管理西南腹地。
两京十三省
建省后,明朝打通“湖广—贵州—云南”轴线,驿站体系连接中原与东南亚(三宣六慰),使云南不再是孤悬边陲。若无贵州支撑,明对缅、泰、老等地的朝贡体系难以维系。
明初贵州“只以通滇一线”,统辖范围和人口都有限,不过对于贵州的开发,有明一代未曾止息。明朝一直在有条不紊的执行改土归流政策。
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就是西南平叛后被抓到北京做宫女的
万历年间平定杨应龙之乱后,原有播州宣慰司被划分为平越、遵义两大军民府,同时编户齐民,直接将播州地区纳入中央管理体系。
崇祯初奢安之乱扑灭后,明廷又废永宁宣抚司,再设流官与卫所。此时贵州区划已经和今天相差不多。
贵州的卫所卫所这个词在当代互联网已经被批判臭了。但是它在明代运行了200多年,肯定是有可取之处。
在第一代人结束南征后,卫所军户的任务就转向——生产与开发。以屯田生产的卫兵在卫所中占据多数。
贵州的军事压力不如九边。因此对贵州卫所而言,移民戍边,把中原的文化在当地落地是一个重要责任。
九边要塞,明朝的国防重心在北方
随着时间推移,军户人数膨胀,土地减少。慢慢的和九边一样,贵州卫所的真正有军事任务的军人只占军户的一小部分。“总兵-副将-参将-游击”体制代替原本都司-卫所系统中的“指挥使-千户-百户”兴起,大部分军户单靠军屯已无法维持生计,开始“民化”。
野战军战力减弱,军事单位特种化,很多王朝后期的通病
明代贵州军队在土司叛乱时并非作战主力,主力会从九边内调。但也会从征辅助。播州之乱能够平定,贵州本地军队发挥了极大作用。贵州卫所军全力配合作战与提供地形、民情等相应的援助下才得以在数年内得胜,继而有了后来的播州改土归流。
云峰屯堡
总的来说有明一朝,贵州军事压力都不大,随着人口滋长也不能按照明初那种模式培养军户。所以大量卫所军户后代开始从事多种职业,有参加科举入仕、有从事商贸或手工的。贵州新商业、农业社会中开始变得勃勃有生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贵州独有的地域社会生态。
来自江淮的军户二代三代们,开始脱离有城防工事的卫所。走入山林和原先不曾染指的少数民族地区,带着他们特有的江淮口音。在卫所之间高山险阻之间形成了独特屯堡文化,即我们今日可见的屯堡文化。
沿着驿路分布的屯堡
比如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就是典型明代军屯遗存。此地语言、服饰、建筑等多种明代西南卫所文化遗存而闻名中外,成为许多旅人的“打卡胜地”
在14世纪到16世纪,军屯后代与当地居民一道,开创出颇具贵州地域社会中的特色文化景观。也逐渐把曾经无人问津的三不管地带变成自古以来的汉地。
虽然明末还有部分土司不太受管制,比如万历时期的如播州杨氏(今遵义)、水西安氏(今毕节)拥兵自重,但是西南相比其他区域要安定的多。少数民族也慢慢和汉人混而合一成为了华夏的一部分。西南不再是边疆成了中国稳固的大后方,在抗战时、60年代中苏交恶时期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南联大
生产歼-10的贵飞
贵州的“地戏”由明军西戍所演变而来,后来逐渐变为祭拜先祖、躲避邪祟的民俗表演。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来到安顺,还能看到六百多年前的大明衣冠,听到600多年前的江淮语音。
悠悠岁月带走了一代代戍边的人深富策略,但是历史又格外的厚待中国人。我们这个民族最近这一百多年能历经磨跌落谷底,今天复兴的路上还能看到600年前大明君臣、百姓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做出的贡献。这些活生生的“文化化石”,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
发布于:安徽省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